神經內分泌腫瘤 病徵多變難覺察

分類:醫療保健
2012/11/07 09:38

    

    神經內分泌腫瘤 病徵多變難覺察
  • 2012-11-07 
  • 中國時報
  • 邱俐穎/台北報導

 癌症希望基金會6日由台北榮總血液腫瘤科陳明晃醫師(左起)、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鄭祖耀醫師、病友王先生及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等人共同舉行記者會,宣導國人認識神經內分泌腫瘤。(王爵暐攝)

 咳嗽、腹瀉、盜汗、臉潮紅、低血糖,小心不是感冒或更年期,而是神經內分泌腫瘤。國內每年新增約千例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,但國人仍普遍對神經內分泌腫瘤感到陌生,加上初期病徵千變萬化,甚至根本沒有症狀,患者往往拖到晚期才就醫,確診時已出現腫瘤轉移。

 台大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鄭祖耀指出,神經內分泌腫瘤為一種會分泌荷爾蒙的惡性腫瘤,主因是控制荷爾蒙分泌細胞發生病變,全身器官都可能發生,但近6成發生在胰臟、胃腸道器官和肺臟,已故的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就是罹患此病。

 鄭祖耀說,神經內分泌腫瘤會因原發部位不同,分泌不同荷爾蒙,產生不同的臨床症狀,咳嗽、氣喘、皮膚癌、起紅疹、腹痛、低血糖都有可能,很容易被誤認為其他疾病,臨床上甚至有4到8成病人沒有症狀,多是健檢時意外發現。

 鄭祖耀說,根據美國統計,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生率從1973年急速攀升,到2004年發生率增幅超過5倍,因早期症狀不明顯,5成病人確診時甚至出現腫瘤轉移現象,影響整體存活率。

 台北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明晃表示,目前神經內分泌腫瘤病人以手術切除或減少體積為主,若無法手術或已經轉移,再考慮進行化療、標靶等藥物治療,以延緩存活期或減緩腫瘤所引起的不適為目標。

 鄭祖耀提醒,若出現間歇性的低血糖,如心悸、盜汗、饑餓感、頭昏等,或持續性腹瀉、臉部潮紅、反覆十二指腸潰瘍症狀,治療2次以上仍查不出原因,建議轉往大醫院檢查。另40、50歲為神經內分泌腫瘤好發年齡,建議定期進行胸部X光、腹部超音波及胃腸道內視鏡等檢查。

 11月10日為全球神經內分泌腫瘤日,癌症希望基金會建置的「神經內分泌腫瘤資訊網」www.net.org.tw,提供正確認知疾病的平台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GLVJ4588 的頭像
    GLVJ4588

    小樓容我靜 大地任人忙

    GLVJ45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